9/2更新必看台灣最新碳費發展與趨勢

這篇文章主要是環境部針對台灣碳費制度正式上路的最新說明與政策釐清,以下是重點整理與分析,方便理解整體制度的運作與政策方向。

🔹 一、碳費制度簡介

  • 實施時間:今年(114年)正式上路,明年(115年)5月首次繳費。
  • 徵收對象: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製造業與電力業,共計約 252家企業,其中 7家是中小企業。
  • 目的:鼓勵企業減碳轉型,並非單純財政工具。

🔹 二、自主減量計畫與優惠措施


類別

條件

優惠內容

一般企業

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經環境部核准

             每公噸碳費優惠為 50元或100元

高碳洩漏風險事業

  同上條件

   排放量乘以0.2(即打2折,80%排放量免收費)


  • 申請時間:
    • 6/30 前 提出申請。
    • 8/31 前 提交完整計畫。
  • 截至目前,已收到 430家工廠 提出計畫,佔總徵收對象九成以上,其中 67家提出較嚴格目標(約16%)。


🔹 三、高碳洩漏風險行業認定

  • 依據國際標準考量兩項密集度:
    1. 貿易密集度
    2. 排放密集度
  • 進一步協商中,將新增評估指標:
    1. 事業 營業毛利狀況
    2. 碳費成本占比
    3. 受關稅影響程度
    4. 國際商品傾銷風險
  • 將採 逐年申請機制,提供過渡期優惠。


🔹 四、國營事業影響

  • 台電、中油 已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符合條件可適用每噸100元 優惠費率。
  • 台電只需就廠內自用電與線損部分繳費。
  • 環境部以113年的排放量推估碳費繳交金額:
    • 台電:約 6.5億元
    • 中油:約 1.3億元

🔹 五、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進度

  • 歐盟有明確CBAM法規。
  • 台灣版本將仿效歐盟,先從產品碳排放量申報開始(過渡期)。
  • 115年上半年預計完備法規,啟動試申報。
  • 116年 進行115年排放量 之正式申報。
  • 業界進度:
    • 水泥業:已有共識。
    • 鋼鐵業:仍在就適用產品及申報細節進一步討論。


🔹 六、政策立場與未來方向

  • 碳費是減碳政策工具,非為稅收。
  • 中小企業多數 不在碳費徵收範圍內。
  • 不應以「碳費緩徵」作為中小企業應對國際關稅的訴求。
  • 政府會:
    • 擴大高碳洩漏風險認定產業適用對象。
    • 提供折扣與過渡機制,減輕負擔。
    • 搭配經濟部提供補助與獎勵,加速企業綠色轉型與升級。



✅ 總結觀察


面向

說明

對企業

鼓勵提出減碳計畫、獲得費率優惠,並有高風險緩衝機制。

中小企業

多數未達排放門檻,無須繳碳費。

政府立場

強調碳費是轉型工具,並非財政手段。

長遠目標

與國際接軌,強化低碳競爭力,推動綠色成長。


資料來源:環境部

熱門文章